中国书法报对话邵秉仁先生!
邵秉仁,1945年12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第五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特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法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
出版有《诗文书法集》《邵秉仁书〈岳阳楼记〉》《邵秉仁诗稿》《邵秉仁谈书法与传统文化》。同时《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法》等报刊都曾对其作专题介绍。
时 间:2018年5月4日
地 点:北京
对话人:邵秉仁 李世俊
李世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增进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的重要来源和丰厚滋养。您怎么看待传统文化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邵秉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一个民族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民族,首先要有文化作为根基。如果没有文化,充其量是一个种群,很难形成一个民族。5000年来,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一种完整的状态,没有断裂过,就是益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思想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等等。从思想层面来讲,儒家文化应该说是凝聚中华民族长久不衰的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流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2000多年里,中国一直把儒家文化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主导思想。儒家文化中的许多思想精髓决定了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几千年保持相对的稳定,不出现大的社会分裂。当然,儒家文化有精髓,也有糟粕,我们要继承的是精髓的东西,是能够凝聚民族、激励人民群众、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东西。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创新,在坚持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的一些精髓,这样融中西为一体,才能打造出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这点我想现在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了。
李世俊: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灵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位一体”战略发展的主线。请您谈谈如何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外。
邵秉仁:“一带一路”之所以能够为各个国家达成共识,我想根本一点就在于这一倡议抓住了“人类共同命运”这样一个主题。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是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优秀传统,也就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文化层面。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这样一种方式能够有效打通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的交流。当今的世界是多元化的,在这样一个世界当中,如何能够在各国之间形成共识、互相包容、互相借鉴,从而促进在经济上的互相联系,这个必须找到一个共同点,而文化的交流就能够成为一个突破口。
“一带一路”的提出既是当今国际合作发展过程一个里程碑式的思路,同时也为我们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的路径。因为文化是相互融合的,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核心思想——儒家文化讲求包容、讲求共同发展的理念。这样一种文化需要各国的互相理解和支持。国家的政治制度可以不同,但是文化却有相通的地方,这种文化的相通,恰恰是各个国家进行经济上往来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桥梁。我们借“一带一路”也可以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如何使各个国家都能够受益,需要我们做很多工作,不是简单的输出,这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包容、平等、民主等思想,这些是人类构建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思想。这些思想通过我们的宣传工作以及各个国家和我们的交往,能够逐渐地形成一种各个国家都认同的文化思想,从而让世界接受我们的文化。另外这里必须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输出的东西必须是我们自己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一种传统。这个东西要符合各个国家和人类的共同的期望、共同的价值,这样才能在世界上有效地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
李世俊: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承担起怎样的社会责任?
邵秉仁: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复兴,还包括文化的复兴。在十九大报告当中,已经很明确地对文艺工作者在文化复兴当中的责任提出了要求。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按照十九大的精神来要求自己。
首先文艺工作者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守卫者,要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同时也要做有力的传播者。因为相对来说,文艺工作者在社会的名声比较大,他的影响要远远高于一个普通百姓的影响,能够起到引领或者示范作用,这是我们当代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在这个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去做。当一个社会在思想文化道德方面出现某些偏差的时候,如何运用主流的思想,去引领大家矫正这些偏差,是文艺工作者应该要做的。
就拿书法来讲,应该说长期以来我们在书法上取得了很多成绩,这一点不可否认,“笔墨当随时代”,在新时代我们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但就总体而言,我认为中国书法目前远远没有达到历史的高峰。所以说首先就是一个继承的问题,如何把书法这种能够代表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传承下去,这是首先要做的。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而绝不是搞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书法首先要继承传统,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时代的要求来进行创新。
作为一名书法家,在创新的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底线就是不能脱离汉字。离开汉字的书写,所谓线条艺术也好、构成艺术也好,等等,都不叫书法,这些可以作为其他的形式出现,但是不能把它当作书法。我也注意到书法界有一些人在不断地探索,应该说这种精神可以理解。但是不能越过底线,这样做一是打破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价值观。第二个就是使我们以汉字为基础的书法的本质被破坏了,这个是不应该提倡的。
李世俊:现在全国有各种不同的展览,也出现了适应展厅时代的“展览体”,对此您怎么看?
邵秉仁:从我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方针角度来看,我认为对书法在新的时代进行有益的探索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这种探索过程当中脱离了汉字,违背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价值取向,这就不可取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取向、审美价值取向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审美上要求中和之美,不激不厉,这几千年来形成的审美价值取向,不能被颠覆,也不能去挑战。
到了当代以后,由于展览的出现,要追求一种视觉效果,所谓的“展览体”就应运而生,从艺术上讲这是符合当代审美取向的,也有其合理的方面。
但是过度地去追求冲击力、追求展览的视觉效果,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书法创作的方向。我们的书法作品既要有视觉的效果,同时也要有审美的价值,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展览单纯从感官的角度,作品越写越大,越写越张狂,甚至脱离汉字本身,去任意肢解汉字,这样把我们传统精华的东西完全给破坏掉了,容易误导观众。
李世俊:从2009年以来您一直在呼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且将此作为建议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案。这项建议到目前为止实行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困难?
邵秉仁:我当时作为第一提案人,联系了40余位科技界政协委员,共同提出这个提案,引起了全国政协的重视,后转交给国务院办理。第二年由教育部正式发文要求中小学要加强书法教育,在教学大纲的编写、课程的设置方面要增加书法的内容。我觉得这仅仅是第一步。国家教育机构将这件事作为正式文件颁布了,但不等于最后落实。现在的情况应该说由于教育部的要求,各个地方的教育机构、学校也在努力去做,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认为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缺少合格的高质量的教材。这个教材不是我们过去学书法时使用的简单描红的那种教材,而是要适应当代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能提高他们的兴趣,包含多媒体教学形式在内的教材,这样的教材现在是没有的。第二个问题是缺乏教师。尽管全国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立了书法专业,但是毕业出来的学生几乎很少有从事书法教育的。有的学校从社会上选一些教师教书法,但是这些老师往往并不懂得教育学的规律。教学的老师不一定是书法家,书法家不一定会教学,这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要发展书法教育,必须编写出合格的教材。现在我正在组织策划,试图编写这样一套教材,包括幼儿到中小学,一直到成年人的书法教学的课件,这个课件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书法课程,还包括动画,更主要的是涵盖了书法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教小孩一个字,从而引发出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这样能够通过书法的教育来学习文化,增加中小学生对文化的认知,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
我们的目标,首先应该是提高中小学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是从宏观上提升学生汉字识读和书写能力这个角度切入的,而绝不是教孩子今后都成为书法家,那是两个概念。培养书法家是长期的功夫,必须是积累了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后才能够做成的,急了不行
李世俊:您对传统文化非常酷爱也很有研究,您在书法创作中有很多自作诗文,您也曾说过“书法不是书字是书文化”。请您谈谈字外功对书家理解书法艺术内涵与表现书法艺术的本质有哪些影响?
邵秉仁:构成书法家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底蕴,而不仅是写字的好坏。写字只是一种表象,背后需要有文化、历史、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去支撑它,没有起码的文化修养,成不了书法家。首先书法是一个表象的东西,是一种外化的东西,它是通过书写来表现文化内涵的一种艺术,支撑书法的最本质、核心的东西,就是它背后的修养和文化底蕴,这个东西对于一个书法家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也是最根本的。
历史上那些知名的书法大家,没有一个不是学问高深的文人。那么同样,今天我们学写字、写书法,也要涵养自己的文化底蕴,至少我们要具备文学、历史、美学这几个方面的修养。在这几个方面之外,再加上政治、经济、社会,包括自然科学方面的素养就更如虎添翼。因为学问越深,文化底蕴才能越厚重。而这种厚重的文化底蕴,能够自然而然地通过书家的字表现出来,能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个人的气质,即所谓“气质变化,学问深时”。
李世俊: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随着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西方文化通过饮食、节日等在不断地向中国渗透。您这些年也很关注文化安全的问题,请您谈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西方文化带来的冲击。
邵秉仁:我一直认为文化安全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是同等重要的,是构成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如果真正能够自强自立,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有强大的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要守住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要借鉴其他先进的文化。但是要想做到这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第一,我们要守住自己的文化根基,要有这种自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把自己民族优秀的东西能够守住,那我们的根基就牢了。第二,要有传承,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些精华,要找到一个很好的传承渠道。第三,不仅我们自己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且要把我们的文化理念、文化思想、艺术形式传播给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我们在国外建立了几百所甚至上千所孔子学院,我们的文艺作品也经常到国外去巡演、巡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通过更多的渠道来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我觉得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努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扎扎实实的工作,经过几代人努力,就会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来自中国书法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