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识字的过程中一直以来都有一个疑问就是先学拼音还是先学汉字。从今年9月起,全国小学统一使用教育部编写的语文新教材。新编一年级语文教材第一篇课文是“天、地、人、你、我、他”这些简单汉字,替代了之前教材所先学习的a、o、e等汉语拼音。
为什么要先识字再学拼音呢?
更符合汉语学习规律
我国古代并没有汉语拼音,孩子启蒙以私塾教育为主,私塾老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孩子过了识字关。
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孩子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便能识两千多字。识字之后便可以大量诵读经典。
而大家熟知的汉语拼音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
1955年-1957年由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
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由此可见,汉字是象形文字,孩子在识字时并不需要先学拼音。识字之后学会阅读,才是最终的目的,而拼音是认识更多汉字的辅助工具,学拼音是为了更准确的学习汉字的普通话发音,并不应该为了学拼音而学拼音。
如今,学龄前的孩子,已经很少使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更多的是通过动画或者游戏,在娱乐中,培养语感。
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
“先学汉字后学拼音”的改变,有利于孩子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拼音只是一个符号,一种学习语言的工具,学拼音并不是学习普通话的最佳途径。之前的教材设计以辅助工具为主,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拼音。这种教学顺序的转变,更加关注到孩子的需求,有利于将生活和学习相结合,注重对他们语文兴趣的培养。
所以,孩子通过有趣的游戏,合理的教学动画,联系生活、充分想象,才更有利于心理成长。先识字再学拼音,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热情,更适合学龄前孩子的特点。
符合成长和教学规律
孩子们有了阅读的语感后,再接触拼音学习,上手就会快。既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也符合汉语的教育教学规律。先识字再学拼音,并不意味着学拼音不重要,而是改变传统枯燥的拼音学习方式,减少孩子对拼音学习的抵触。说到底,先识汉字,后学拼音,“翻转”了家长们的传统习惯,需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