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是适用于这一说法,书法培训机构在传授书法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的表达。
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要艺术感动人.情感就是动人的核心因素。书法同样是一种强烈抒情达意的艺术,这种特殊的心理因素要通过书法的线条表现出来,但这种人类的情感如何与书法的线条融合在一起.将无生命的线条变为具有生命的线条?古人多有论述,如“字如其人”“风格即人”“人性即书性”等,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系.论述却很少。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库克对线条外形空间的认识,看出他对理解线条的抒情功能,而吕凤子注意到了书法线条的感情内涵中不同感情的转向(时间性运动),但他还只停留在时空中把握感情的内涵,未能从任何作品中去分析。陈绎曾对作品中线条的抒情展开了深层的分析和论述,如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以血与泪的笔触,情感的喷发,抒发了盖世杰作沉痛切骨的情感。他捕捉到了线条运动中感情内涵的起伏转换,“自‘尔既’至‘天泽’,逾五行,殊郁怒……”,“自‘移牧’乃改二‘吾承’至‘尚飨’,沉痛切骨,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但是感情与线条这种不同质的东西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他还未触及。
在这里我们借助外国研究的完形心理学,即“格式塔”艺术心理学探究书法的线条与主体情感二者关系。或是有一定帮助的。
“同形论”向我们证实了:两件不同的事物在人的大脑中激起的力的样式相似,它们就会引起相同的感情。人常说“触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会生情?因为在大脑中激起的力的样式相似.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的这段话了:“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它技。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就是因为书法与各利,感情有着异质同构的关系,抽象的线条就变为有“意味的形式”。成了感情的物化物.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