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书法培训机构叫书院呢?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至清代达到顶峰,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一般选址在远离尘嚣的幽邃佳境,追求“情景交融”的效果,围绕传统文化经典,中国士人开展包括藏书、读书、讲学、著书、刻书等一系列活动,可以说,书院是中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结合得最完美的地方。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郑州的嵩阳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等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覆灭了明朝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始于唐朝,为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在东都洛阳的丽正书院。宋代书院的兴起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后,在北宋盛极一时。这时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
元朝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明朝初年书院转衰,直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随后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道之忌,明世宗、张居正皆曾毁书院,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没落。
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余悸,继续抑制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清 王枚《睢州志·公署》:“今之州署为旧时洛学书院。书院创于雍正时刘公蓟植,广东粤秀书院。道光时马公移建于署西袁氏(袁可立)宅,与州署邻。”
直到庚子后新政,庚子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自民国年代起在香港、台湾均有不同学校称作「书院」,但已与古代的书院有所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