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培训中有这样一句话,点者,字之眉目,全借顾盼精神。历代成功的书家都把点的处理作为书法创作获取神采和点睛之笔来对待。同时,点这一笔又是一些其他笔画的法笔,所以写好点笔对于写好其他笔画比较重要。
《金刚经》的点一般比较厚重,颇具隶意,更多地采用“截线成点”的形式,其形态主要有直点、侧点、撇点、横点等,从取势上又可分为独立点和呼应点。独立点的形态,如直点、侧点、横点以及在此基础上辅以用笔轻重和不同出锋方向的上挑点等。呼应点,是指两点以上相互关联照应的点.主要有两点的分背、三点的呼应四点的开合以及多点的参差,其形态和用笔和独立点相同。以方笔点为例,典型的方笔点或缩短,或垂直,或斜侧,或短竖,可用藏锋切入的方法写成方头,收笔则回锋。这种方点的收笔处往往与其他笔画成连接状态,所以不一定严守回锋的规矩,提笔收驻可。
(1)直点
直点多居中使用,有时也在左侧使用,颇似短竖。其写法是藏锋起笔,蓄锋后顺势向右轻轻按笔,然后调锋下行,够一定的长度即收笔回左上,锋归画中。因直点多与横画相交,故也可自然收笔。如“摩、离(雄)、言、众(粜)”四字首点的写法,尽管它们人笔方向不同,但是写法是相同的。《金刚经》圆笔居多,形体较圆的圆笔点的写法,用藏逆法入笔后原处顿挫提锋收笔;形体稍长的点画,则辨其为何种笔画之缩写,以相应笔法书写就可以了。
(2)侧点
侧点多用于上中点、左下点或右上点。其写法是逆锋起笔,顺势向右轻轻一按即调锋右下行,成形后锋回左上收归画中。如“度”字的上点, “妄、方、蜜、萨(蕯)”四字的上点等,一般与横相接。侧点的形态,可以根据需要决定其欹侧程度、长短和出锋方向
(3)撇点
撇在起笔之后.发笔即收。如“哉、悉、起、化”四字的右点.
(4)横点
其写法如短横,即逆锋起笔,右下顿笔调锋,右行笔,至收笔处回锋至画中。如“衣、忍、寿(毒)、般”四字, “满、卵”二字的横点由点化横而成, “偏、食”二字的短横本来就是横。
《金刚经》中个别左上点的写法,是先做横势再转笔下行,走“S”形轨迹,该笔在竖笔、撇笔中也偶有使用。但这属于习气性用笔,不可取,故不列举。
(5)曾头点
曾头点的写法有两种:①上开下合式,如“义(羲)”字,左点如左侧点写法,逆锋人笔,轻按调锋后右下行,至长收笔,顺势写右点,其写法如短撇。②上合下开式,左上点如①之右上点,右上点如①之左上点,总之仿佛与①易位,如“尊”字。
(6)其脚点
其脚点的写法有两种:①相向式,如“其”字,首点逆锋人笔,左下按,向右上方回锋收笔。②相背式,首点逆锋人笔,右下按后左下行,至长出锋或右上回锋收归画中,呈钝锋;右点写法如侧点,收笔有出锋、回锋之分。如“与(舆)”字,在两点与横的关系上,左点高一些,殖民地横似不接,右点稍低一些,再横不接。
(7)冰点
冰点也叫“两点水”。上点写法如侧点,收笔时顺势写下点,右上行笔,至收笔处自然出锋收笔。冰点的两点延长线,一般成90度夹角,如“况、次”二字。
(8)火点
火点也叫“烈火点”“下四点”,其写法犹如短撇、侧点、中点三种形态的结合。在布局上变化较多,有的中部两点居中且正,左右两点向左右方向两分,还有的后三点都左侧起笔右侧收笔。总之,点的形态各有面貌。如“然”字,一点收笔处为左侧,其他三点收笔处为右侧。
还有一种“小字点”,多用于绞丝旁,写法基本同于烈火点,只是一般在偏旁上使用,三点之间比较密集,如“经(經)”字。
(9)三点水
写法约同于“两点水”,不同之处是中点多呈短横状,上下两点形成的夹角大于两点水,如“法”字。由于三点水作为偏旁要与右部搭配,常常因右部的参差形态而需要出现穿插关系,其穿插程度和三点水的弧度大小主要根据左右关系而定,如:汝,须。